《“谁在乎”时代》

date
Jun 12, 2025
slug
The-Who-Cares-Era
status
Published
tags
好文翻译
type
Post
summary
批判了由AI带来的粗制滥造时代中,人们漠视创造的现象。呼吁大家去创造!
翻译:DeepSeek R1

《“谁在乎”时代》

作者:Dan Sinker
本周早些时候,人们发现《芝加哥太阳报》和《费城问询报》刊登了一份外部制作的“特别增刊”,其中所有事实、专家和书名均由AI聊天机器人凭空捏造。关于此事已有许多讨论(前《芝加哥读者》编辑Martha Bayne的文章最为犀利),我不必赘述。但最令我沮丧的是,在整个过程中,没有人在乎
作者不在乎。增刊编辑不在乎。买卖增刊的商务人士不在乎。排版印刷的人不在乎。而这份印刷品上的重大失误整整两天才被人发现,最终说明——读者也不在乎
这就是我们所处时代的缩影:“谁在乎”时代。粗制滥造的速朽之物被批量生产,而人们大多视而不见。
AI无疑是这一时代的核心。它本质上是平庸制造机,试图将一切拉向数学意义上的平均值。它耗费巨量资源,只为生成“勉强够用”的产物——一种眯起眼才像那么回事的常态仿制品。如果你不在乎,这堪称奇迹;如果你在乎,幻觉会迅速崩塌。AI聊天机器人用户量的指数级增长恰恰证明,对大多数人而言,“勉强够用”确实够用。因为大多数人不在乎
(需要说明的是,我并非全盘否定AI。我认识一些真正在乎的AI从业者——主要是程序员——他们用它创造了真实有意义的东西。但多数人只是快速无脑地用它生产更多平庸之物。)
将一切归咎于AI很容易,但问题不止于此。去年,我曾与一家高预算播客制作公司深入洽谈,计划制作一档关于“生活在多重宇宙”概念的深度限定系列节目,我对此充满热情(至今仍是)。但讨论逐渐被稀释,最终节目与多重宇宙毫无关系,变成了当时人人跟风的每日互联网闲谈节目。合作就此破裂。
回想起来,这像是当下一切的微缩模型:两个月内,我们从需要听众全神贯注的智慧之作,沦为了“某个家伙和另一个家伙谈论应用,而第三个家伙以2倍速半听半 texting 第四个家伙约饭”的陈词滥调。
作家Hanif Abdurraqib前几周在精彩的Instagram短文中,提到一种“专为分心消费”的内容的兴起。他以自己2021年制作的90分钟深度播客《时光机》(剖析Fugees经典专辑《The Score》)为例,感叹如今再无人愿为这种耗时费力的作品投入预算。
他说得对。没人资助这类作品了,因为没人在乎
(值得一提的是,Hanif这篇思考是用“24小时后消失”的Stories功能写的——又一个“谁在乎”时代的牺牲品。)
当然,我们都是这个冷漠时代最大推手的受害者:特朗普政府对联邦政府大部、公共卫生、移民家庭、大学生、你和我统统宣称“谁在乎?”;马斯克的“DOGE鼠辈”啃噬联邦机构时,“不在乎”是他们的信条。他们肆意削减一切,面带狞笑,甚至妄想用仓促编写的AI代码取代那些深耕官僚体系角落的政府工作者——这正是当下的标志性特征。
我反复想到“令人心碎”这个词,因为事实确实如此。
最近我参与评审数百份申请材料时,发现几十份申请中几乎雷同的措辞。起初令人毛骨悚然,像远处晃动的影子;继而愤怒;最终彻底心碎——这是AI的杰作。出于某种原因,一群人在回答需要结合独特个人经历的问题时,选择用聊天机器人代笔。他们将简历、个人网站或真实经历喂给机器,任由它用“填空游戏”的方式补全答案。我感到窒息。
直到——
直到我读到一份完全由人撰写的申请。接着又一份。再一份。字里行间跃动着惊喜、欢乐、悲伤与意外。
它们是人的作品
它们由在乎的人写成。
在“谁在乎”时代,最叛逆的行为就是在乎
当机器批量生产平庸时,亲手创造点什么吧。不必完美,不必精致,去创造就好。
当政府冷漠的靴子碾住所有人喉咙时,反抗的方式就是在乎。大声在乎,告诉他人,行动起来。
当“谁在乎”文化不断滑向最低标准时,支持那些创造真实事物的人。全神贯注听点东西,把手机扔到隔壁看部电影,读一本纸质杂志或书籍。
做你自己。
接受不完美。
保持人性。
在乎。

© dana 2023 - 2025